△ 視頻:霧霾中發(fā)現(xiàn)“耐藥菌” 這是真的嗎?
近日,一則北京霧霾中發(fā)現(xiàn)耐藥菌的消息,引發(fā)廣泛關注。有新媒體稱,在霧霾中發(fā)現(xiàn)的耐藥菌將讓人面臨無藥可醫(yī)的境地。這個消息是真的嗎?
瑞典學者研究顯示 北京霧霾中檢出耐藥性基因
今年10月,瑞典學者喬奇姆·拉爾森在題為《人類、動物和環(huán)境耐藥基因組的結構與多樣性》的論文中提到,在北京一次霧霾天的14份樣本中,檢測出60余種耐藥基因。一些媒體在報道中,推論出“呼吸了這樣的空氣,將會導致藥物失去作用”。
耐藥性基因不會導致人體抗藥
對此,研究者拉爾森回應稱,耐藥性基因、耐藥性細菌、細菌的耐藥性和致病性,這些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目前的研究無法斷言會產生任何感染的風險,也并不意味著呼吸空氣就有感染的風險。
而國內專家表示,拉爾森論文中檢測的只是基因片段,霾中存在耐藥性基因是否會引發(fā)細菌耐藥還缺乏證據(jù),更不要說致病。
耐藥性基因構成威脅需要三條件
那么,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擁有耐藥性基因的細菌才能構成對人類的威脅呢?
拉爾森指出,一是證明這種細菌屬于可以引發(fā)疾病的細菌;二是這種細菌在空氣中具有活性;三是這種細菌在空氣中大量存在。但目前的研究中,這三個條件沒有一個被證明。
遏制細菌耐藥性,我們該怎么做?
空氣中發(fā)現(xiàn)耐藥性基因,雖然并不會導致人體抗藥性上升,但也讓人產生疑問,這些耐藥性基因是霧霾造成的嗎?
霧霾是不是造成耐藥性增強的元兇?
全國細菌耐藥監(jiān)測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鄭波認為,霧霾對心血管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等的健康肯定是有危害的,但目前沒有證據(jù)表明霧霾造成耐藥性基因和耐藥性細菌的流行。實際上,耐藥性基因一直存在于環(huán)境中,并不是因為有霾才有耐藥性基因。
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合理用藥專家委員會抗菌藥物組副組長肖永紅認為,霧霾是載體,而不是導致細菌耐藥性上升的因素。
細菌耐藥性是世界面臨的共同難題
事實上,空氣中存在耐藥性基因的并不只是北京。瑞典學者拉爾森對美國紐約和圣迭戈的空氣取樣分析后發(fā)現(xiàn),在耐藥性基因的數(shù)量上,兩個美國城市和北京相當。
肖永紅表示,細菌耐藥性是世界所面臨的共同難題,嚴格管控抗生素類藥物的濫用才是關鍵。拉爾森的研究引起很多誤解,說明我們應該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yǎng),科學認知細菌的耐藥性。
遏制細菌耐藥需嚴控抗生素濫用
專家說: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存在認識誤區(qū),把抗生素當成消炎藥,認為新的抗生素比老的好,甚至頻繁更換抗生素。其實很多時候患者根本沒必要用抗生素。
濫用抗生素,不僅不利于病情好轉,還有可能讓患者產生耐藥性,導致未來無藥可用。
為此,今年8月,國家衛(wèi)計委等14部門共同發(fā)布遏制細菌耐藥國家行動計劃,從新藥研發(fā)到憑處方銷售環(huán)節(jié),全面嚴控對抗生素類藥物的管理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