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江蘇華達公司生產銷售“地條鋼”和河北安豐公司未報先建邊批邊建鋼鐵項目等去產能違規(guī)違法問題,黨中央、國務院23日公開通報了調查處理結果:給予江蘇省一副省長行政記過、河北省一副省長行政警告處分,此外,兩省分別對111名和27名責任人進行問責。
此前一天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題研究了河北安豐鋼鐵有限公司和江蘇華達鋼鐵有限公司違法違規(guī)行為調查處理的有關工作。李克強在常務會議上強調:“只有堅定不移化解落后產能,才能實現(xiàn)經濟的轉型升級。決不能讓落后產能擠占先進產能!”
這兩家公司究竟做了什么讓黨中央和國務院都如此重視?它們的行為影響有多大?中央是如何問責的?
央視評論
此次處理之嚴格、問責之嚴厲近年少有,從副省級領導干部到基層政府工作人員,多達140人被問責,確保了政令暢通令行禁止,彰顯了“去產能”的堅定決心。但就是在中央三令五申、明令嚴禁的情況下,一些地方和部分企業(yè)在去產能問題上仍然行動遲緩,甚至頂風違法違紀,說明我國去產能的道路依舊任重道遠。
去產能事關轉型升級 經濟發(fā)展必須“輕裝上陣”
從源頭上看,不少過剩的產能是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時,政府投入的巨額經濟刺激對策所留下的“包袱”。當時刺激政策有效地抵御中國經濟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不過在步入新常態(tài)的階段,必須摘掉這些“包袱”才能保障經濟發(fā)展輕裝上陣,更有活力。
目前過剩的和落后的產能是阻礙經濟轉型升級、經濟增長動能轉換的關鍵因素。完成去產能任務,則可以增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信心。然而去產能并不容易,在落實中需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決心。因為在這場硬仗中,去產能可能遭遇中央政策和地方利益的博弈,此外市場的變動也會對去產能的進度造成影響。
去產能遭遇了哪些“難路虎”?
今年以來,為了徹底削減鋼鐵和煤炭業(yè)的產能,中央政府派出10個督查組赴省區(qū)市開展工作,監(jiān)督各地的設備淘汰等狀況。但是各地存在經濟差距,各個地區(qū)對去產能積極程度差異較大。一些鋼、煤產業(yè)比重大,化解過剩產能任務重的省份,擔心去產能會影響經濟發(fā)展。而且各地也還面臨一系列社會問題,有些省份可能對過快推進去產能可能帶來失業(yè)增加有顧慮。
另一方面,今年第四季度以來,鋼鐵和煤炭的價格出現(xiàn)了一波快速上漲行情,利潤刺激導致過剩產能出現(xiàn)死灰復燃的勢頭,這也增加了推進去產能的難度。
推進去產能 首先要保持清醒認識
此次問責,暴露了一些地方政府嚴重失察,一些領導干部認識不到位,因此貫徹中央部署有“死角”、執(zhí)行政策不嚴格、監(jiān)管巡查不到位等,為企業(yè)違規(guī)違法生產提供了空間。
如果不提高警惕、不嚴防死守,局部地區(qū)的違規(guī)亂象必將成為去產能乃至整個供給側改革的“絆腳石”?!包h中央制定的方針政策必須執(zhí)行,黨中央確定的改革方案必須落實”。各地各部門必須保持清醒的認識,以更加堅定的態(tài)度、更加有力的措施,防止已化解的過剩產能“死灰復燃”,遏制已淘汰的落后產能“卷土重來”。
推進去產能 當前長遠、局部整體都要考慮
面對重重阻力,去產能要有實質性進展,需要妥善處理當前與長遠,局部與整體的關系。此次黨中央國務院的嚴肅查處和嚴厲問責,就彰顯了對打贏去產能這場硬仗的決心和信心,而且從這一舉動也能看出,接下來中央政府將采取更強硬的措施來督促各地方落實去產能政策。
在這一過程中,既要明確“長痛不如短痛”的目標,更加嚴格控制新增產能,更加堅決淘汰落后產能,更加嚴厲打擊違法違規(guī)行為;同時平衡去產能、保就業(yè)和防風險間的關系,盡量降低去產能對地方的影響。
在去產能的過程中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既要達到去產能的目的,又要避免過多行政干預。為了避免矛盾激化,要同時用市場、法治的辦法雙管齊下,將政府產業(yè)政策指導和“看不見的手”結合起來。政府應該以市場為主體,強化標準監(jiān)管,通過提高技術、安全、環(huán)境等的門檻,淘汰落后產能。
微觀層面:創(chuàng)造條件推動企業(yè)兼并重組
在去產能的微觀層面,要抓住處置“僵尸企業(yè)”這個重點,起到綱舉目張的效果,在遵循市場規(guī)律的前提下創(chuàng)造條件推動企業(yè)兼并重組。
目前“僵尸企業(yè)”集中在產能過剩的鋼鐵、水泥等行業(yè)。這些行業(yè)因盲目擴大生產,造成產能過剩,最終導致產品積壓,只能靠政府補貼和銀行續(xù)貸勉強維持經營。過去兩年,不少鋼企、煤企資金鏈脆弱,債臺高筑,債務違約也開始出現(xiàn)。一些大型煤炭、鋼鐵企業(yè),主要使用貸款、債券等融資工具,如果強行破產清算,可能對金融市場造成動蕩,因此在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推動行業(yè)整合與企業(yè)兼并重組,會讓去產能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