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一則“家長掩護4歲兒童逃票登機”的新聞引發(fā)關注。
報道稱,7月16日,北京首都機場吉祥航空飛往上海的HO1252航班上,一位4歲兒童在未購票的情況下登機,致該航班的全體乘客不得不重新安檢。
民航局:不構成違法犯罪行為
7月18日,民航局航空安全辦公室公布調查結果:五名旅客系兩名成人和三名兒童,均是首次乘坐飛機,誤以為1.2米以下兒童不用購買機票,無故意逃票行為,不構成違法犯罪行為。(點擊了解詳情)
吉祥航空:補償工作已經啟動
關于航班延誤問題,民航局回應,因為當日天氣原因,該航班登機時間本身就有延誤,出現(xiàn)這起事件后,又按照安全程序進行清艙處理、重新登機等過程,最終航班延誤5小時,實際因逃票事件導致的延誤在1個半小時左右。
吉祥航空表示,對于此次航班長時間延誤而耽誤旅客的形成深表歉意。同時,針對當日航班旅客的補償工作已經啟動。
到此,之前有關“家長教唆逃票”、“家長掩護孩子逃票登機”的指控就此解開,但事件就此結束了嗎?
網友關注:無票兒童如何通過安檢?
央視新聞微信公號今天推送了《聚焦丨“4歲兒童逃票登機” 事件有了新進展 民航局這樣回應……》一文,閱讀網友留言,發(fā)現(xiàn)大家關注的重點兒童是如何通過安檢?民航安檢是否嚴格?
從安檢口的檢查到登機口查票再到登機舷梯查票,兒童如何通過層層防線?怎么就生生漏過去了呢?
“飛機逃票門”被證明是一場烏龍,事情至此似乎歸于平靜。然而,思考絕不應停止。事件當中反映出的諸多問題尚未得到解答,折射出的管理漏洞也有待進一步查明。都說“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追問之下三個問題亟待解決。
問題一:還有多少“無知”在路上?
這次事件,“家長掩護孩子逃票登機”的指控并不成立,但肇事者一句“我以為……”就逃脫了責任,確實讓人感到些許不安。近一段時間,“無知”帶來的惡果頻頻出現(xiàn),無論是打開航班上的逃生門還是釋放逃生滑梯,甚至向發(fā)動機中投擲硬幣,都可以冠以“無知”的名義而逃脫處罰。無論如何,“無知”不能成為肇事之后的“黃金降落傘”,但怎樣的處罰既能夠杜絕更多的“無知”,又能夠警示更多后來者,值得我們思考。
△資料圖 自網絡
問題二:安檢等環(huán)節(jié)漏洞明顯,為何把隱患留到了最后環(huán)節(jié)?
坐飛機出行的人們都有感受,登機前的一系列標準化流程一個都不能少。從進入機場到領取登機牌,從仔細安檢到登機門前的審核,假若乘坐擺渡車登機還要在舷梯前最后檢查,如此眾多的環(huán)節(jié)怎會讓“飛機逃票門”上演?安檢環(huán)節(jié)難道沒有看到未成年人嗎?沒有登機牌的情況下,未成年人怎樣進入了候機大廳?無需再多發(fā)問,人們已經能夠看出其中的問題,安檢等環(huán)節(jié)留下的隱患不得不讓人擔憂。
△資料圖 自網絡
問題三:有多少僥幸能避免下一次事故的發(fā)生?
在交通運輸行業(yè),安全是重中之重。尤其是航空業(yè),任何一起重大事故都會造成巨大的悲劇。然而歷史告訴我們,任何重大的事故都始于微小的隱患。一段時間以來,扔硬幣、開滑梯等一系列事件引發(fā)人們的擔憂,幸運的是,這些隱患都因及時發(fā)現(xiàn),未釀成悲劇。但我們不能總是懷揣僥幸,海恩法則警示我們隱患的累積必然造成事故的發(fā)生。只是在此之前,我們還應該做些什么?
△資料圖 自網絡
“飛機逃票門”雖已過去,但相關部門需拿起放大鏡審視整個事件。機場必須以零容忍的態(tài)度追責,以此為契機規(guī)范機場安全管理。民航部門也需要進行系統(tǒng)“體檢”,并建立起完善有效的機制以堵住管理漏洞。生命之重,不允許我們“大事化小”。為了生命安全和每一個家庭的幸福,我們也必須以此事件焦點,認真舉一反三,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