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死后,有人用我的眼角膜繼續(xù)看這個世界,我會覺得自己沒有離開親人?!弊蛱?,義烏義亭鎮(zhèn)山井村73歲老太徐銀蓮提起志愿捐獻眼角膜時,這么跟記者說。上個月,她和女兒一起簽署了“人體器官捐獻志愿書”,她也是目前義烏捐獻人體器官志愿者中年齡最大的一位。
記者昨天從義烏紅十字會獲悉,自去年8月我省啟動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以來,目前全省登記在冊的志愿者有400余人,義烏有8人登記成為捐獻志愿者。這8人中,年紀最大的73歲,最小的28歲,大多為中青年。
第一對夫妻志愿者婦唱夫隨
“80后”金少青是義烏一家嬰童店店長。她和丈夫龔慶子是義烏最早填寫器官捐獻書的志愿者。善良的金少青每次看到路邊乞討的盲人都會生憐憫之心。去年,龔慶子的外公和金少青的爺爺相繼離世。在火葬場看著親人被火化,金少青難掩悲痛。“與其死后被燒成一堆灰,不如把自己的器官捐出去,給他人帶去希望?!庇幸淮?,金少青和丈夫閑聊時說道。龔子慶也贊同妻子的觀點。第二天,金少青獨自去紅十字會,填寫了“人體器官捐獻志愿書”。事后,她與丈夫說起這事時,丈夫埋怨她不該瞞著他一個人去,他也想捐獻器官。金少青于是陪著丈夫到義烏紅十字會填寫表格,兩人都表示愿意捐獻眼角膜、心臟、腎臟等器官。自此,兩人成為義烏志愿捐獻人體器官的第一對夫妻。
前幾天,兩位老人知道女兒捐獻器官一事,并沒反對。這些天,年近六旬的金少青父親還在詳細了解器官捐獻事宜,打算也成為一名器官捐獻志愿者。
受傳統(tǒng)觀念影響捐獻器官阻力多
上個月,73歲的徐銀蓮和女兒一起填寫了捐獻書,這位受過高中教育的老太太認為,如果自己的器官對他人有幫助,捐獻出去實在是一件好事。
不過,徐老太年近八旬的老伴卻不太贊成這一做法。他甚至認為,簽了捐獻志愿書后,上醫(yī)院動手術時,會被醫(yī)生算計。
義烏紅十字會工作人員陳金弟介紹,目前,“人要完整入土”等傳統(tǒng)觀念以及對器官捐獻的一些誤解,影響了人體器官捐獻工作的開展。
器官捐獻必須經(jīng)直系家屬同意,即使遞交了志愿書,器官捐獻前還是要經(jīng)過家屬同意。如果家屬不同意,那么,捐獻就無法完成。受此影響,經(jīng)常有人申領了器官捐獻志愿書,卻因受家人反對,最終無法加入志愿者隊伍。
事實上,人體器官捐獻會嚴格按照法律程序和醫(yī)療程序進行,任何時候都不會影響捐獻者在發(fā)生意外或疾病時的搶救和治療。
據(jù)悉,目前開展的人體器官捐獻工作是指人身故后自愿的無償?shù)钠鞴倬璜I,不涉及活體器官捐獻。凡是愿意捐獻器官和遺體的人,都可以在生前通過書面申請器官捐獻登記;如果沒有登記的,在身故后,其配偶、成年子女和父母也可以以書面形式登記捐獻器官和遺體。原則上,有關器官或組織功能良好,沒有感染艾滋病或其他嚴重傳染病,沒有癌癥(除原發(fā)性腦腫瘤)者,一般都適合捐獻器官。
我國每年有150萬人需移植器官,但因為器官供體的缺乏,每年僅一萬人能如愿。很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因為等不到可移植的器官而離世,令人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