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隨著一個網(wǎng)絡作品的傳播,一位從來沒有上過網(wǎng)的76歲老人魏德友,因為在新疆塔城中哈邊境義務巡邊52年,成為了“網(wǎng)紅”,在年輕人中“圈粉”無數(shù)。
最近,這位老人和他的妻子劉京好,以他們動人的故事,入選2016感動中國全國候選人。
△魏德友老兩口在家門前合影
今年76歲的魏德友是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第九師161團的一名退休職工。1964年起,魏德友和妻子劉京好堅守在新疆毗鄰邊境線的一片無人區(qū)薩爾布拉克草原,被駐地邊防派出所官兵稱為“一座不換防的夫妻哨所”。究竟什么才是“愛國的正確打開方式”?就在網(wǎng)友熱烈討論這個問題時,魏德友,用一輩子的堅守,給出了自己的定義。
△《焦點訪談》視頻:52載守邊人
牧羊巡邊 一臺老收音機是最親密的伙伴
薩爾布拉克草原位于中國和哈薩克斯坦邊境地帶,地勢平緩,邊境線缺少天然屏障。除了哨點的邊防軍隊,護邊員的巡查在戍邊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每天早上不到六點,魏德友和老伴劉京好就起床了。老魏的家沒有門牌號碼,在茫茫薩爾布拉克草原上,超過50平方公里的無人區(qū)內(nèi),僅有這一座土壘的房子。
△魏德友的家
牧羊人老魏有一個重要的使命,就是協(xié)助邊防官兵們守護邊境線。每天,老魏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升起家門口的五星紅旗。沒有國歌,沒有觀眾,他卻每一個動作都一絲不茍。
△魏德友和老伴劉京好升旗
升完旗,老魏揣上老伴蒸的饃,逐一帶上他的“三件寶”:一個已經(jīng)銹蝕的軍用舊水壺、一臺老式的收音機、一副62式軍用望遠鏡,出門放羊、巡邊了。
收音機在這兒只能收到3個臺,卻是寂寞巡邊路上最親密的伙伴,老魏最愛聽的是新聞,國際國內(nèi)大事一件不落。草原上風沙大,52年來已經(jīng)用壞了50臺收音機;望遠鏡也已經(jīng)用了30多年,是上世紀80年代邊防戰(zhàn)士送的,如今仍然擦拭得锃亮。邊境線的官兵們,早已熟悉了老魏的身影。邊境線上的任何可疑信息,老魏都會報上去。52年了,腳下的每一寸草地、遠山的每一道腰線,都刻在老魏的心里,任何一絲異常都逃不過他的眼睛。
△收音機是老魏的親密伴侶
妻子曾被艱苦條件嚇走 追了一公里才追回
1940年出生的魏德友是在1964年來到薩爾布拉克草原的。當時,國家發(fā)出屯墾戍邊的號召,魏德友從北京軍區(qū)轉(zhuǎn)業(yè),和戰(zhàn)友們一起到了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第九師161團二連,開始了一手拿槍、一手拿鎬的生活。
△魏德友年輕時和現(xiàn)在的照片
當年,妻子劉京好從山東臨沂老家剛到薩爾布拉克草原的時候,住的還是昏暗的“地窩子”,看到這樣的艱苦條件,她堅持要回老家,魏德友追出一公里路,才把她追了回來。
無人區(qū)堅守52年 夫妻倆用行動詮釋“愛國”定義
西北邊陲天黑得晚,每天放牧巡邊,一天要忙到很晚。老倆口住在三間土坯房里,太陽下山之后漸漸漆黑一片,老夫妻倆卻一直沒有開燈。因為地處無人區(qū),至今無法通電,原本的6伏太陽能板,只能帶動一只燈泡。不久前,兵團為老魏家修整了房子、添置了更大功率的太陽能板,但老兩口節(jié)約慣了,還是能不用電就不用。
△魏德友趕著羊群走在薩爾布拉克草原上
草原的蚊子不僅多,而且個頭也大,衣服都能扎透,但只能拿殺蟲劑來滅蚊。很多人都問過老魏相同的問題:為什么能在無人區(qū)堅守這么久?真的就沒想過要離開嗎?
52年間,老戰(zhàn)友們已經(jīng)陸陸續(xù)續(xù)都走了,魏德友夫妻卻留了下來,成了這里唯一的守邊戶。對于留下來的原因,他只說,“既然當初我是來兵團屯墾戍邊的,就要堅持到底。我們走了,誰來幫邊防戰(zhàn)士一起看著這里?”
這52年間,從青春年少到滿頭華發(fā),魏德友每天沿著邊境線來回十幾公里,義務巡邊近20萬公里,可以繞地球5圈。勸返和制止跨越邊界的各種人員千余人次,堵截牲畜萬余只,未發(fā)生一起涉外事件。
魏德友“圈粉” 90 后大學生 獲無數(shù)點贊
在央視網(wǎng)開通候選人投票網(wǎng)頁后,網(wǎng)友們再次發(fā)起了一場致敬行動。雖然老魏已經(jīng)76歲了,可他的“粉絲”群體卻十分龐大,其中不乏年輕人——
冷景宜
北京大學學生
作為大學生,我們碰到的艱苦肯定要比老魏叔夫婦少很多。他們教我們以后做任何事情都不要放棄,哪怕是去艱苦的地方,也要能夠堅持下來。
馮子羽
清華大學學生
這是“大我” 和“小我”的取舍,老魏叔夫婦在邊境駐守正是“大我”的實現(xiàn)。
李佳音
清華大學學生
現(xiàn)在大家的生活節(jié)奏都很快,很多人都比較看重物質(zhì),如果有像老魏叔這樣的事跡被大家知道,這就是一種精神榜樣,比物質(zhì)更具有價值。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為你喜愛的感動中國候選人物投票????